“做善事是快樂的事情,不幫助人家就會很難受”這是陳逢干的人生信條。三十年來,他就這樣堅持著在做慈善。
陳逢干,這個來自浙江省天臺縣山區的農民,他的財產,不論是在他的家鄉天臺縣,還是在他的創業地寧夏石嘴山市,都不算最富有,卻能聯系六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慈善家。
陳逢干是一個干凈的企業家。他的第一桶金很清白,經得起任何檢驗。2002年3月,寧夏石嘴山大榆樹溝煤礦采礦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低價位388萬元,當拍到800萬的時候,已經無人應拍了,這時候陳逢干一口開出1000萬元,最終拿倒了這個煤礦的采礦權。
面對很多人的質疑,陳逢干一語驚人:我多支付200萬,是國家拿去的,國家多拿200萬就可以更好得安置煤礦職工,沒有國家政策好,我們怎么有機會做企業家呢?
在寧夏,許多邊遠地區的孩子們,因為家境貧寒,考上大學也因無錢讀書而放棄上大學的機會,看到這一幕,陳逢干的心很沉重,仿佛看到自己童年也因無錢輟學的影子。
“一定要讓這些孩子讀上大學!”2005年,陳逢干決定出資成立“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每年出資300萬元,用于資助那些寧夏籍的,考上大學的而家境貧寒的學生,每人資助的標準是4000元,基金會也成了那些貧困學生心頭最大的希望。據統計,到現在為止,“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已經資助了4500名大學生。
談到金錢,陳逢干認為:賺錢不難,花錢很難,花到社會有用的地方更難。一個人不要總想著自己,一個企業家要有責任感,更重要的要有正確的金錢觀。
他的金錢觀和實際行動,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有著本質的區別。
陳逢干對于資本的理解是:把他用于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沒有明確的人群,也不圖任何回報的最底層的群體上。比如學生的助學,普通民眾的橋路的建造等等。他沒有象資本家一樣追逐利潤無休止的狂熱,也沒有資本家那種可詛咒的求金欲。
陳逢干的行為讓資本在中國徹底改變本質,獲得新生。也告訴全世界: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中國的優秀企業家,可以讓資本從嗜血變成救人幫人的工具,成了善良、服務和幫助。